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2015年8月30日,中办、国办印发该方案,标志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正式建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发挥了非常显着的作用。
7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紧锣密鼓,压茬推进。实现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轮督察全覆盖,第二轮督察还把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中央企业纳入督察范围,“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7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取得“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着效果。“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和重大改革举措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也是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制度性保证,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体现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每个关键阶段和重要环节,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认认真真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有力有序展开。
从2015年底在河北试点起,3年时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成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轮督察全覆盖,并分两批对20个省份开展督察“回头看”。
2019年6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印发实施,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规范督察工作。《规定》明确,成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
2019年7月,第二轮督察全面启动。在督察对象上,明确把省级党委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中央企业作为督察对象;在督察内容上,将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情况,以及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等作为督察重点;在督察方式上,例行督察、专项督察共同发力,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在督察体系上,实行中央和省(区、市)两级督察体制,省级督察作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延伸和补充,不断形成督察合力。
2022年6月初,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相继向河北、江苏、内蒙古、西藏、新疆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反馈督察意见,第二轮督察圆满收官。
督察整改是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督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2022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进一步推进督察整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督察整改工作长效机制。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断攻坚克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事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着力推动这些突出问题彻底解决。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一度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整改。
通过督察推动,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分类处置,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大美祁连的景象又回来了。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实地了解马场改革发展和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得知中央提出的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书记给予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前些年,一些人盯上陕西秦岭的山水,企图将“国家公园”变为“私家花园”,一栋栋违规、违法修建的别墅侵占秦岭山脚的绿色。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如今,相关问题得到彻底整治,多个违建别墅旧址变身公园绿地,成片树木郁郁葱葱。地方党委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会深刻汲取教训,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一湖两海”污染防治问题,强调“要对症下药,分别制定治理方案,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按规律办事”。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高度关注“一湖两海”生态环境保护,多次指出治理抓得不紧、推进不够,一些规划项目降低标准、放松要求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全面推进综合治理,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使“一湖两海”重现勃勃生机。
——“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云南滇池等高原湖泊保护。
2021年第二轮第三批督察进驻云南,紧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情况,公开曝光滇池“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等问题,直指昆明长腰山区域被房地产开发项目蚕食、部分项目侵占滇池保护区。当地深化认识、推动整改,长腰山滇池一、二级保护区内违规建筑已全面拆除,林草植被重建,复绿面积达94万平方米。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还严肃查处了吉林长白山违建高尔夫球场及别墅、广西凤山世界地质公园野蛮开采、海南违规围填海、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建突出、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腾格里沙漠污染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相关整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情况作为重中之重,督到哪儿,讲到哪儿,落实到哪儿,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推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得到坚决落实。
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中央企业相关负责人都明确表示,督察不仅是对地方、部门、中央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检查和把脉会诊,也是政治体检。
被督察对象将督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有机融合,推动解决了一批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老大难”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督察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各地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着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坚持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坚持精准科学依法督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
2018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了《关于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考虑的报告》并强调,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推动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督察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方向,指明督察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任务,明确督察的方式方法和主要路径,保障了督察有序开展,行稳致远。
严的基调,问题导向——
“严”在信息公开上,督察进驻安排、报告主要内容、整改方案和落实情况均按要求对外公开;
“严”在督察报告中,问题部分篇幅不少于督察报告的60%,既严肃指出问题,又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责任;
“严”在案例曝光上,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断优化典型案例曝光机制,共曝光137个典型案例。特别是2021年以来,以“文字+图片+视频”形式集中曝光典型案例,媒体深度参与,强化了警示震慑作用。
服务大局,统筹兼顾——
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落实情况,是督察关注的焦点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部署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引导沿江11省市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岸线整治,严控环境风险,一度“病得不轻”的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
江苏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曾经小景区、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相互交织,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当地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修复腾出岸线,打造绿色走廊,成为南通的生态绿核。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引导沿黄9省区转变理念,找准定位,加快转型,九曲黄河变了模样。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山西太原段曾因水质长期劣Ⅴ类,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公开通报。如今,太原汾河沿线建成全长43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全长85公里的滨河自行车道宛若彩带,“汾河晚渡”美景如画。
近几年,一些地方盲目上马“两高”项目冲动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
第二轮督察将这一问题作为查处重点,重点关注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突破地区环境承载容量、违规审批的项目,以及去产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有力遏制了“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现象。
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督察始终聚焦重点领域,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短板、重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风险及处理情况等作为工作重点。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查处了多个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不到位等问题,推动相关地方加快补齐短板。
贵州贵阳市,南明河贯城而过。前些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南明河流域生态欠账增多,水质恶化、污染严重,中心城区段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
督察严肃指出相关问题后,贵阳市以整改为契机,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新建污水处理厂18座,南明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从2017年的99万吨/日,增加到2020年的183万多吨/日。现在,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图景让人心旷神怡。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内违法违规建设、野蛮开采等重大生态破坏,也是督察直指的问题之一。
宁夏贺兰山一度因为“靠山吃山”的传统、粗放发展的方式,遭遇无序和野蛮开采,山体被严重破坏。
通过督察推动,无序野蛮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历史“疮疤”逐渐愈合,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覆盖度从40%增长到60%左右。鸳鸯、白鹭回到人们的视野里,久违的岩羊变得常见了,豹猫再次露面。
精准、科学、依法督察——
纵观7年来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始终坚持不搞“齐步走”“撒大网”,始终坚持精准、科学、依法督察。
精准,就是聚焦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盯住具有普遍性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科学,就是善于从源头上督察,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尊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规律,提高督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依法,就是树牢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方式,依法依规开展督察,配套制定110余个制度规范和模板范式,使督察有章可循,确保督察结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通过精准、科学、依法督察,直指各地各部门存在的问题,挖出了环境问题的“病根”,动真格,重履责,促进被督察对象祛除“顽疾”,轻装上阵谋发展。
紧盯整改,形成闭环——
整改的效果如何,是检验督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发现和曝光问题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也是督察的“后半篇文章”。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加强调度、盯办、督导和信息公开,不断完善督察整改闭环管理工作机制。督察组与被督察对象共同扛起政治责任,形成管理闭环,同频共振、相向而行。
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每批次督察进驻前,都专门致函被督察对象,要求精准科学依法推进整改、严禁“一刀切”“滥问责”;要求给直接负责整改工作的单位和人员留足时间,禁止层层加码、级级提速;要求对涉及民生的产业或领域的整改工作,妥善处理、有序推进,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7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前所未有的“督政”力度,瞄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症结,涵盖生态环境领域的方方面面,以磅礴之势全面有序推进。
被督察对象纷纷表示,必须把抓督察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报告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当成“必答题”,当成检验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试金石,切实推进各项整改任务落细落实。
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取得显着效果
7年来,随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开展,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被坚决查处,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督察的强力带动下,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解决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
倒逼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督察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紧密结合被督察对象实际,紧紧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福建宁德,一个个色彩鲜艳的新型养殖设施漂浮在海面,如同跃动的音符。然而,时间回到2017年,坐拥三都澳、沙埕港优良港湾的宁德海域,“无证、无序、无度”养殖问题严重。
在督察推动下,宁德实施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禁养区养殖全部清退,养殖区和限养区养殖全面推广使用新型塑胶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养殖,累计投入资金47.72亿元,清退和升级改造渔排142.7万口、贝藻类55万亩,“海上田园”奏响崭新乐章。
随着督察不断深入,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一批违法违规项目被依法处置,一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重庆对位于长江干流的广阳岛大开发踩下“急刹车”,以生态保护为主重新定位,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云南以督察整改为契机,推进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保护,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
啃下“硬骨头”、解决“老大难”,督察成为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广东练江因河水清澈蜿蜒如一道白练而得名。然而,由于受到严重污染,练江曾经长期黑臭,漂满水葫芦的水面“远看像草原”。
如今的练江,已完成从“墨汁河”到“生态河”的华丽转变,水清岸绿,流水徜徉,鱼翔浅底,水鸟纷飞。周边群众纷纷点赞练江生态环境的显着改善。
当地负责人表示,练江长期积累下的污染,曾经让大家望而却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唤醒了整治练江的责任意识,过去不敢想、不敢做、做不了的事情,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
位于南洞庭湖腹地的下塞湖,是重要的湿地生态保护区。然而,业主非法修建矮围,从事捕捞养殖、盗采砂石等活动,严重影响行洪,破坏洞庭湖生态。湖南省有关部门和地方多次对下塞湖非法矮围进行整治,但问题始终未能整改到位。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曝光这个问题后,侵占洞庭湖湿地长达17年之久的下塞湖非法矮围,短短13天就全部拆除,3万亩“私家湖泊”恢复原貌,周边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4月底,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达到95%;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整改任务,半数已完成,第四、五、六批督察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把群众的“小问题”当作关注的“大事情”,督察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措施——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叮嘱,成为督察人员的行动指南。
督察一直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全力让生态环境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水体黑臭、垃圾乱堆、油烟异味、噪声扰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这些人民群众身边看似不起眼却事关切身利益的“小问题”,作为督察关注的“大事情”。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手中投诉信箱的钥匙,就是人民群众沉甸甸的信任与嘱托。”督察人员如是说。
——主动接访,让反映渠道畅通无阻。督察进驻后第一时间公开举报电话和邮箱,第一时间接受人民群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信访举报。
——边督边改,让整改责任一目了然。收到群众信访件,督察组第一时间转交地方党委和政府。利剑出鞘斩顽疾,群众举报到哪儿,整改就落实到哪儿。
——强化回访,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督察不仅受理群众信访举报,还强化电话和实地抽查回访,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全部公开,让办理结果接受监督。要求当地政府在官方网站等媒体上对外公开办理结果,放到阳光下接受全社会监督。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以来,已累计受理转办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目前完成整改28.5万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我看到冬天红嘴鸥在河边聚集,春天里燕子纷飞白鸽起舞,鲢子游来游去,‘稻蟹混养’生态农业在宁河全区推广……”2021年9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人员拆开一封信。来信的是一位老党员,他写道,3年来见证了整改的一点一滴,督察为天津市生态环境总体改善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在浙江,督察组收到了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信里写道:“说老实话,本来我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信寄出去,没想到村里脏乱差的问题这么快就彻底解决了。感谢中央环保督察组,你们是群众的贴心人。”
在四川,市民在感谢信中表示:“投诉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充分体现了督察组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强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将继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从严从实、善作善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人民日报记者 刘毅 寇江泽)